top of page
我的網站
點殼成金的中介站
季津蚵殼場負責人
戴森泰



三代蚵農戴森泰
見證五十年蚵殼棄置問題
季津蚵殼暫置場負責人戴森泰,十幾歲時跟著爺爺和爸爸養蚵,蚵農開蚵後剩餘的殼有些棄置路邊,有些堆置在自家農用地,「本來都亂倒,像是說你剝蚵,剝一籃,四周都是台鹽的地,(蚵殼)就倒下去就對了。」
堆置的蚵殼表面細菌分解有機物質,不僅異味重,殘留在殼上的蚵肉也容易吸引蚊蟲,導致當地居民騎車經過都需要掩住口鼻,以避免蚊蟲飛入嘴裡。
季津蚵殼場的前世今生
由於農地要有農用事實,用來堆置蚵殼屬於違法,所以戴森泰的蚵殼暫置場被開單。但這次開罰也成為契機,嘉義縣環保局順勢輔導其申請興辦事業,原本名目是「農地」的違法暫置場,在政府輔導下變更為合法的「農業廢棄物暫存場」。
此外,暫置場也配合政府整地。為防止曝曬過程中蚵殼的廢水和海水滲入地下,造成土地鹽化,戴森泰依政府規範鋪設防水層,此外,他也修建圍籬避免棄置蚵殼與外界接觸,隔絕臭味。


洗蚵之旅 蚵殼場會做什麼處理?

蚵殼場不但存放東石和外縣市的牡蠣殼,也有戴森泰經營洗蚵場與烤蚵場的廢棄蚵殼。新鮮牡蠣經過洗蚵機的滾筒翻動、高壓水柱清洗,進入浸泡區吐沙、分裝成桶,乾淨的蚵仔便會冰入冰箱等待饕客烤蚵,讓烤蚵場負責人李國賓介紹這趟洗蚵之旅。
吃剩的牡蠣殼同樣進到暫置場存放,曝曬10到15天去除臭味,太陽的溫度加速微生物和殘留物分解,曬1到3個月蚵殼表面足夠乾淨,再交給台糖公司製成蚵殼粉,提供給不同的客戶,台塑便是其中之一。台塑將蚵殼粉添加到塑膠粒中,使其成為工業原料,後提供給其他公司製成多元的綠色產品。
成立合法蚵殼暫置場,不但讓企業有穩定的蚵殼原料,暫置場位置離漁村遙遠,不擔心蚵殼影響居民,解決五十年來的環境問題。

消費者享用乾淨的蚵仔
吃完的殼進到暫置場曝曬
再被添加進不同產品
無形之中也加入點殼成金的一環
bottom of page